经过长期的市场验证,康明斯凭借先进的HyLYZERPEM和HySTAT碱性电解槽技术为市场提供了高效、紧凑的低成本电解水制氢解决方案,并因高安全性、高生产效率和投资回报率(ROI)等诸多优势而成为行业的标杆。
二是整体和局部的关系。第四,加快绿色低碳科技革命。
要实行党政同责,压实各方责任,将双碳工作相关指标纳入各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增加考核权重,加强指标约束(来源:国家统计局)。12月份,生产天然气192亿立方米,同比增长2.3%,增速比上月放缓2.1个百分点,比2019年同期增长16.4%,两年平均增长7.9%,日均产量6.2亿立方米。4.天然气单位换算关系:1吨约等于1380立方米。5.两年平均增速是指以2019年相应同期数为基数,采用几何平均的方法计算的增速。
2021年,进口原油51298万吨,比上年下降5.4%。水电下降6.8%,降幅扩大4.9个百分点,两年平均增长1.9%。如何实现安全、高效、经济的氢气储存,还有很大的努力空间。
2019年6月,北京冬奥组委发布的《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低碳管理工作方案》提出,以低碳能源、低碳场馆、低碳交通、低碳标准为主要目标,采取碳减排和碳中和措施,实现北京冬奥会低碳目标。不过,氢能也不是尽善尽美的。根据《中国氢能源及燃料电池产业白皮书2020》,当前我国氢气产能约每年4100万吨,产量约3342万吨,是世界第一产氢国。氢的来源多样,不仅可以通过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化石能源重整、生物质热裂解或微生物发酵等途径制取,还可以来自焦化、氯碱、钢铁、冶金等工业副产气,也可以利用电解水制取,特别是与可再生能源发电结合,不仅实现全生命周期绿色清洁,更拓展了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方式。
即将开幕的2022年北京冬奥会上,中国对氢能的推广和利用提前做好了布局——境内接力火炬全部应用氢燃料,在开幕式上使用氢燃料点燃北京冬奥赛场的主火炬,大量使用氢燃料电池车,以减少污染物排放。中国石油助力绿色冬奥,在张家口崇礼建成投运冬奥首座加氢站。
氢能之所以备受青睐,还在于氢气可作为储能载体,弥补可再生能源波动性、间歇性等短板,可以促进可再生能源的大规模发展。2021年10月发布的《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提出,统筹推进氢能制储输用全链条发展。和传统汽车相比,氢燃料电池汽车在运行过程中没有废气排放,只会排放水,因此不会污染环境。氢气进入燃料电池的阳极,在催化剂的作用下分解为氢离子和电子。
该实验室能完成燃料电池氢气的13项典型指标检测,将为保障北京冬奥会氢能质量安全可靠提供有力技术支撑,助力绿色冬奥。但是热潮能否转变成长久持续、逐步前进的发展趋势,还需要多方面助力。氢能为何受到青睐?氢能对于低碳发展有何作用?记者采访了清华大学清华三峡气候与低碳中心、核能与新能源技术研究院副研究员欧训民。例如,需要加强电解水制氢等氢能制取技术的研发布局,在不同类型的多条技术路线上都有所突破。
对国内的氢能技术和产业基础而言,与先进国家相比尚有差距,既需要立足于自身资源禀赋,通过自主科研、合作开发进行发展,同时也要注重制定和完善标准、专利等知识产权标准,推进氢能开发利用。截至2020年底,我国建成加氢站128座,氢燃料电池汽车累计保有量达7000多辆。
北京冬奥会氢能的大规模使用体现绿色办奥理念,展现了我国加强绿色低碳技术研发和示范、实现双碳目标的决心和勇气 记者:2022年北京冬奥会将采用氢燃料火炬,还将大规模采用氢燃料电池汽车。在扩大氢能应用规模基础上,进行配套的商业模式创新和能源管理机制调整,降低氢能全产业链成本。
此外,氢气还存在易挥发、易燃的特点,在运输方面还存在氢脆现象,存在对输配管道和容器产生破坏的潜在风险。和电动汽车相比,氢燃料电池汽车的主要优势有三点:第一,补充能量快。此次北京冬奥会大规模使用氢燃料电池公交车及氢能火炬,体现国家扩大氢能应用场景的发展趋势。氢燃料电池汽车加注氢气的过程持续时间短,就像加油一样,只需3到5分钟就能充满长途行驶所需的氢气。要客观清醒认识氢能的角色与氢能产业发展面临的困难与挑战,理性推进中国氢能产业高质量发展 记者:目前也有声音指出,氢能虽有较大潜力,但热潮之中仍有不少需要冷静思考和解决的问题。此外,氢能既可实现电力和氢气之间的灵活转化,又能搭建桥梁实现电、热、冷乃至固体、气体、液体燃料的互联互通,构建更加清洁高效的能源体系。
形式多样的氢能有着多元的应用场景,大规模应用正从汽车交通领域逐步拓展至其他交通、工业和建筑领域。在双碳背景下,我国氢能的未来发展具有良好前景,尤其是绿氢的发展,有望成为接下来几十年的能源转型中的关键角色。
氢燃料电池汽车中,氢燃料电池的工作原理是在氢与氧结合生成水的同时,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目前,全球电解制氢仍处于初始阶段,远未达到规模化。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有30个省份、150多个城市在其十四五规划中提及氢能发展,有50多个城市出台了地方氢能产业发展专项规划。我国提出实现碳中和目标,对绿色低碳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也为氢能产业的快速发展提供广阔空间。
这意味着我国在持续为减缓气候变化影响作贡献的基础上,按下了减碳的加速键,并将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事实上,从全球来看,氢能热已经发生过2、3次了。通过燃料电池可实现综合转化效率90%以上,具有很高的经济性。值得指出的是,不少相关技术的进步和突破需要进行高强度、长时间的资源和成本的投入,不要过于乐观,更不要幻想能一蹴而就,在几年之内就建立起氢能社会。
中国氢能联盟预计到2050年,氢能在中国终端能源体系中占比超过10%,产业链年产值达到12万亿元。普通燃油车通常注入柴油或汽油,通过燃烧释放化学能,以转化为汽车的动能。
借助北京冬奥的机遇,氢能将有望被更多的民众了解和认可,中国的氢能产业也有望进入高速发展的快车道。延庆和张家口赛区内,主要使用氢燃料车辆的配置原则。
具体说来,氢燃料电池由阳极、阴极和电解质组成。截至2020年底,占全球GDP总量52%的27个国家中,有16个已制定全面的国家氢能战略,还有11个国家正在制定国家氢能战略。
工作人员在为氢燃料车辆加氢 随着氢能产业在世界发展热度进一步提升,氢能的利用情况已经开始成为国与国之间竞技未来能源技术的展示窗口。仅2020年,就有欧盟、德国、西班牙、加拿大等11个国家或区域发布氢能发展战略。氢是地球的重要组成元素,也是宇宙中最常见的物质。另外,氢能发展在地区间的差异十分明显,部分地区发展氢能的产业基础相对薄弱,却存在氢能项目一哄而上、仓促上马的情况。
氢能作为清洁、高效、可持续的二次能源,在全球能源转型方面被寄予厚望,但在制备、储存和运输方面还存在瓶颈 记者:氢能在全球能源转型的过程中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有哪些主要的应用场景?目前,制约氢能发展的主要瓶颈是什么? 欧训民:随着应对气候变化、实现碳中和的呼声日益高涨,氢能在全球能源转型方面被寄予厚望。随后,氢气穿过质子交换膜到达阴极,在催化剂的作用下与氧气结合成水,电子则通过外部电路向阴极移动,形成电流,电能通过电动机转化为机械能,驱动车辆行驶。
在冬奥会上使用氢能,既可以减少交通等活动中的碳排放,协助实现绿色低碳奥运,也为氢能技术示范运行提供了大型平台,验证技术的同时也进行了公众推广。首先,当前全球氢气年产量约为7000万吨,其中通过化石能源制取、在生产过程中排放二氧化碳的氢气(灰氢)占比约95%,而制取过程中不排放二氧化碳的绿氢所占比例则较低。
作为一种清洁、高效、可持续的二次能源,氢能是构建未来以可再生能源为主的多元能源结构的重要载体,其开发和利用技术也成为了新一轮世界能源技术变革的重要方向。近年来,随着氢能产业的不断发展,氢燃料电池汽车受到了广泛重视。